在基层采访时不少记者会碰到这样的尴尬:不管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新闻,基层干部敞开心扉、讲真心话的前提就是“不提名字”。基层干部或主动、或被动“匿名”,从表象看是表面上看可能是“低调做人”“沉默是金”的文化生态在基层扎根蔓延,也可能是基层干部趋利避害的心理在作祟,担心因提出问题、讲出真话而被被追责,其实质则反映了不敢担当、不愿担当的“明哲保身”,也折射出问责的随意泛化、干部考评机制不健全等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
营造敢说真话说实话的氛围,做到问责精准有效。通常情况下,一个问题被单位内部核查发现后整改即可,可是如果被反映到上级部门,由上级部门来调查核实,那么反映问题的干部有可能因为自曝家丑,而被原单位“晾起来”,不受待见。如果反映的问题被媒体广泛报道,引发社会关注,那么当事人及相关责任人也难免会被问责,甚至面临问责泛化、加重的风险,轻则会背负处分,重则会罢官免职。因此,很多基层干部为了保护自身,即使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也不会如实具名反映,只会选择匿名。
营造敢说真话说实话的氛围,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一线本是党员干部锤炼干事创业本领,以担当有为被组织人事部门提拔重用的“发迹之地”。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衡量基层干部干好干坏的标准不是实绩担当,而是取决于主要领导的评价。为了给主要领导留下“不慕虚功、不务虚荣”的良好形象,也为了不抢主要领导的“风头”,一些基层干部即使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心甘情愿将功劳推给有“评价话语权”的主要领导。因此要将评价的话语权由“领导干部决定”转向让“实绩说话”,以实绩论英雄,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让更多“硬脊梁”“宽肩膀”“真本领”的干部站得出来、顶得上去。
营造敢说真话说实话的氛围,形成良好政治生态。让敢说真话的党员干部解除“问责泛化”的后顾之忧。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实事求是、规范问责、精准问责、慎重问责,切实做到既查清责任事实,合理区分责任追究的界限,又分清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确保问到根子上、责在“刀刃上”,能让被责者心服口服,真正起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26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