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基层治理的广袤版图中,乡镇(街道)等一线单位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驱动着各项政策落地、民生保障落实的运转。然而长期以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重压,让基层频频陷入“小马拉大车”的艰难处境,权责失衡、资源短缺、协同不畅等顽疾,制约着基层治理成效与服务质量。破题求解,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需从权责、资源、机制三大维度精准切入,重塑基层治理生态,激发内生动力。
优化权责配置,做到“权责相称”,为基层厘清事务边界、赋予适配职权;强化资源补给,实现“强基固本”,让基层有人可用、有钱办事;创新工作机制,达成“协同高效”,打破数据壁垒、凝聚部门合力。三管齐下,靶向发力,方能助力基层挣脱桎梏,以更稳健步伐、更充沛活力扛起治理重担,书写基层善治、民生优享的崭新篇章,筑牢国家治理体系坚实基石。
一、优化权责配置,做到“权责相称”。精准确权明责,上级部门应开展全面且细致的事务梳理工作,以清单形式清晰划分不同层级间工作事项。比如在民政事务领域,将低保、特困人员审核确认这类直接面向群众、需详细实地核查家庭状况的基础工作明确到乡镇(街道)一级;而制定区域性社会救助政策、统筹调配救助资金等宏观把控事务交由区县相关部门负责,避免基层盲目承接超出能力的任务,从根源上减轻不合理负担。适度下放权力,依据基层实际工作需要,将部分关键审批、执法权限下沉。例如在市场监管方面,授予基层市场所对小餐饮、小商户简易违规行为的现场处罚权,改变以往基层只能“发现问题上报、等待上级处置”的被动局面,让基层有权高效处理日常频发问题,匹配其责任范畴。
二、强化资源补给,实现“强基固本”。充实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大基层公务员、事业编人员公开招录力度,根据基层人口规模、工作复杂程度等因素合理设定岗位名额与专业要求,吸引年轻、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扎根;另一方面,建立人才交流帮扶长效机制,组织市县两级机关骨干定期到基层轮岗,以“传帮带”提升基层人员业务水平,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像卫健系统选派县级医院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带教,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保障资金投入,相关部门设立专项基层发展资金,在预算编制中重点倾斜,优先保障基层民生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开支。例如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门拨付资金用于乡村垃圾处理站建设、污水管网铺设,并且简化资金审批流程,确保款项及时到位,让基层“有钱办事”,缓解因资金匮乏导致工作推进艰难的状况。
三、创新工作机制,达成“协同高效”。搭建数字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基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党建、综治、民政、环保等多领域数据资源,打破部门“数据孤岛”。基层工作人员能通过一站式平台快速查询居民信息、企业经营状况等,实现精准决策与高效服务。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借助平台可精准掌握辖区人员流动、核酸检测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建立联动体系,构建区域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联动协作网络,纵向强化上下级政令畅通与工作协同,上级及时给予指导、调配资源;横向加强部门间合作,像处理老旧小区改造问题时,住建、供电、供水、社区等多部门联合成立工作专班,定期会商、同步施工,避免各自为政、重复作业,凝聚各方合力助力基层工作开展。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神经,关乎民生百态、连着民心冷暖。唯有持续深化权责重塑、资源倾注与机制革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才能让基层这匹“小马”茁壮成长为“骏马”,拉稳、拉好治理“大车”,在广袤城乡大地跑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加速度”,托举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坚实底座,为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注入不竭动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2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