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博物馆一款凤冠冰箱贴,引发了人们抢购的热潮,火爆的场面,显示出了文创产业的巨大潜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助推作用,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上升,对文化创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我们也要看到,单一的文创爆款产品不少,但具有品牌效应的却不多,能够形成产业的更是屈指可数。深挖文创资源,做好“人文经济学”,仍需从几方面多做努力。
一是树立开阔的产业思维。把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各种环节统筹起来考虑,并且带动周边产品的开发,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凤冠冰箱贴走红后,国家博物馆趁热打铁开发了笔记本、毛绒玩具、钥匙扣、马面裙等1多款凤冠系列产品,直接带动社会就业超千人。可以看出,好的创意,过硬的品质,加上优质的服务,文创产品就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产业化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二是丰富优秀文化产品供给。文化产业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我们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化,使其适应文化消费主体的代际转移。比如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换装“上新”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成功探索。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将优秀的文化IP通过多种元素的有机整合,以全新的载体和生动的设计语言,赢得市场的喜爱。
三是强化文化产品品牌建设。鼓励和扶持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色IP开发转化,避免文化产业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同时探索国货品牌的优化升级,尽量用年轻化、流行化的方式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厚植文化自信。此外,还应进一步放宽市场投资主体的准入,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积极作用,持续推进内容生产改革,完善高质量内容产出机制,实现“生产—消费”和“供给—需求”的良性互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2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