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群众情绪蕴含着丰富的民意、民情、民心,犹如一面镜子,为我们提供洞察民意、理解群众需求的宝贵视角。党员干部要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着力提升情绪鉴别、民意疏导能力,不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将群众情绪作为干部工作的“信号灯”,读懂“喜上眉梢”背后的民之所向。“民心所向,忧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倾听民心、体察民情是我们党永不脱离实际、永不脱离群众的重要基础。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善于从群众的情绪和意见中反思工作。改革开放时期,小平同志曾说过群众高兴了,事情就好办了,也容易办好。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不断战胜困难,密切联系群众、对群众的情绪高度重视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把群众的“面部表情”当成工作上的第一信号,眼睛看着群众,耳朵听着群众,脑子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面对问题不粉饰太平,不回避矛盾,才能够及时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正视群众的情绪,邀请群众面对面交流,将群众的笑容作为工作的最高奖赏,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在点滴工作中,这就是以民为本的生动实践。
将群众情绪作为干部工作的“晴雨表”,读懂“愤愤不平”背后的民之所急。理顺群众情绪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应有之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党员干部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常怀敏锐之心,重视群众情绪,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当群众对某项政策、工作方式、利益分配等产生不满时,便会出现抵触情绪。面对群众的不满,基层党组织要去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帮助教育启发引导群众这篇大文章。思想政治工作原本就是通过讲大道理去理顺情绪,凝聚人心,但大道理并非只能在大会上讲,也并非要大张旗鼓地讲,有时多讲“土话”,多讲群众易懂愿听的话,多用和风细雨的方式讲话才更有人情味。
将群众情绪作为干部工作的“风向标”,读懂“忧心如焚”背后的民之所盼。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是公共权力得到合理分解,个人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干部与群众之间合力同心,有了意见能够得到畅通反映,有了情绪能够得到合理宣泄,产生矛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的社会。群众高不高兴,都写在脸上,问题解决得好不好,要向群众脸上看。政策制定的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对群众忧心的问题置若罔闻,便容易让小问题成为大隐患。当前,部分地市已开始将群众情绪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并做出有益探索,通过搜集市民“情绪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发现问题,及时掌握群众所想、所思、所愿、所盼,进而作为政府决策参考,并以此控制极端情绪,减少恶性事件发生。从群众的积极情绪了解哪些决策是正确的,从群众的消极情绪发现哪些决策是需要检讨的,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处理群众难题,工作便找到了一个参考标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自然能得以疏通。
(许淑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2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