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提高调研质量,下大气力解决过频过繁问题。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做法束缚手脚。近年来,基层减负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有些地方却陷入年年减、年年加重的怪圈,屡屡引发社会关注。
简化考核事项。县直部门和乡镇如同人的两条腿,任何一方“瘸腿”都会让工作事倍功半。地方和部门须做好“减法”,把考核总量和频次控制好、统筹好,减少一般性、常规性等导向不强的考核。加强职能部门的统筹联动,强化材料清单管理,搭建材料共享平台,精减填表报数事项。
优化考核形式。要制定科学完备的考核办法,使每项考核指标、每个环节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落脚于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指数,邀请群众现场监督评定过程,提出意见建议。立足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探索实施差异化考核制度,提升考核精准度,更大限度发挥“以考促干”的效能。
强化考核管理。考核要突出实干实绩,既考察基层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的成效,又深入群众听真话、看实情,通过现场查验、动态评估等方式,全面掌握工作推进情况,推动简单考“材料”、查“痕迹”向重点考成效、看“潜绩”转变,实实在在为基层减真负、真减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实上.让不干事的“压力山大”、想干事的“底气十足”、敢干事的“浑身是胆”。
当前各地正在全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干部负担有所减轻。实践证明,形式主义的东西少了,基层干部抓落实的时间就多了,为群众服务的精力就足了。但应该看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或部门不能把减负当甩锅,靠给基层挂牌子、戴“帽子”来甩担子,到头来负担没减,落实却打了折扣。全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简化考核事项、优化考核形式、强化考核管理,才能确保这一政策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基层干部创造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2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