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将推动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让各地区比较优势得到更好发挥。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推动产业链向中西部转移,以替代产业链外迁,对于维护我国产业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加速驶入绿色、低碳快车道;重庆招引东部地区龙头企业,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不少城市积极承接产业链转移,收获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就业、改善民生也有了坚实基础。
武汉汽车产业集群异军突起。武汉市是国内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城市之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连续多年成为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自1969年“二汽”落子十堰,历经50多年发展,已集聚25家整车企业、1600多家零部件企业,成为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省份之一。2022年,“武襄十随”汽车集群入选全国第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是我国3个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产值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借鉴“光谷”之光,打造“中国车谷”。产业链条上,以央企东风公司为链长,为武汉汽车产业向电动化和智能化升级,持续进行强链、延链、补链,做强零部件企业,持续推动汽车产业“转向换道”提供了保障。发力“光车联动”,推动车路协同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确保新能源汽车在追赶爬坡阶段能换档提速,武汉正发力“光车联动”融合打法,瞄准智能联网方向,推动汽车与信息通信、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强芯片端产业协同,赋能智能驾驶更加普及。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加大车规级芯片全产业链攻坚力度;智能驾驶端产城融合,携手百度,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
如今,“中国车都”武汉经开区已有9家汽车企业、13家整车工厂以及包括120家外资在内的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这片热土,为武汉汽车产业构建了完整的研发、生产和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供应链、产业链,使武汉成为全国汽车谱系最齐全的城市,汽车产业逐渐跨过千亿门槛,给上下游产业带来了3000多亿元的经济流量。
但产业链向中西部转移仍旧面临一些困难。
基础设施差距。中西部地区在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以物流为例,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发达的港口和便捷的交通网络,能够快速实现货物的进出口和国内运输。而中西部地区的物流成本相对较高,运输时间较长,这对于一些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产业配套不完善。东部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紧密。而中西部地区在产业配套方面相对薄弱,企业在当地难以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比如,汽车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零部件供应商,中西部地区可能无法满足企业对零部件种类、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的要求,这使得汽车企业在转移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
高端人才短缺。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西部地区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相对较弱,高端人才和技术工人相对匮乏。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相对较少,人才培养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才流入。
营商环境有待优化。中西部地区在营商环境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行政审批流程繁琐,政策落实不到位,这给企业的投资和发展带来了不便。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投资信心。产业链向中西部转移替代产业链外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但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中西部地区完全有能力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抓住机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22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