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唯民为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更是其落脚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改革为民的鲜明导向,在“听民声”“聚民智”“受民评”中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同人民群众一同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问政于民”,以“民声”成“民生”,下好“本手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从人民的呼声中寻找切入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从破解“上学难、上学贵”困境,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到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改革;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到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与创造力……每一项改革举措都紧贴民心所向,回应民生关切,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方向,牢记初心使命,以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只有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愿,将群众的需求作为政策制定的起点和终点,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要放下“官架子”,在政策实施前“缓一缓”,多到群众家中“问一问”,多去相关部门“看一看”,多给社会各界人士“提一提”,让“利民之事,丝发必行”得以具象化。以“改革脉搏”与“人民关切”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确保改革的立场不移、方向不偏,确保政策制度顺应民心民意。 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问计于民”,以“民智”觅“良方”,下好“妙手棋”。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改革开放40余年,从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与推广到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试验田”;从浙江“千万工程”和“一次不用跑”政务服务,在到数字福建建设及“三明医改”模式……实践证明,改革征程中的每一次国家政策和基层治理的跨越和深化,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群众中有大智慧,板凳上有巧办法,田地里有金点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一方面,要善于凝聚共识,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讲话方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改革政策和措施,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群众在改革中“唱主角”“挑大梁”。另一方面要“师”从人民,用好民情驿站、屋场夜话、网络问政等渠道,不断开展“接地气”“冒热气”“沾土气”的调查研究,充分吸收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将人民群众生产实践中的“土方法”,提炼为推动改革发展的“金点子”,焕发出蕴藏于群众和基层的创新创造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问效于民”,以“民评”见“成效”,不落“俗手棋”。“知屋漏者,必居宇下;察政失者,常处草野。”。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宏伟蓝图中,人民群众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者”,更是改革成效的“评价者”。评判全面深化改革的导向准不准、部署对不对、成效好不好,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表扬,需要党员干部走进田间阡陌、小巷肌理,多看看群众“脸色”,多听听群众“口碑”。正视重视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和建议,认真剖析“群众不满意”的点在哪、“群众不认可”的成因在哪,找到改革供给侧与群众需求侧的契合点,进而转为谋事干事的任务清单、攻坚事项。同时也要认识到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小修小补之举,要自觉涵养“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永葆“敢将日月换新天”的闯劲,发扬“于无声处勤磨练”的干劲,从人民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将一项项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照”在群众心坎上。(张文栋郭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18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