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即将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2年全国50岁以上人口约2.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8%。同时,农民工老龄化现象也十分严重,2022年全国农民工平均年龄42.3岁,50岁以上的农民工群体有8632万人,占全体农民工数量的29.2%。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是社会民生的大事,但当前我国高龄农民工物质条件匮乏、精神世界空虚、健康保障缺位、社会权益受损等养老问题突出,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境亟待破解。
一、我国高龄农民工的主要养老难题
一是身份职业导致健康困境。农民工大多长年从事体力劳动,身体健康损耗大,虽然中青年时身体看似健康,但进入50岁以上的高龄后,健康状况往往会一落千丈,养老难度大。一项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工群体中,自评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的比例达到36.9%,且一年内存在身体不适情况的占比高达48.2%。同时,高龄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环境较差,大多居住于城中村、工地或者工人集体宿舍,缺乏健康管理,往往慢性病高发而无法有效治疗,要想达到健康养老的状态,往往成本更高。调查显示,约75%的高龄农民工在外务工时缺乏健康管理,59.1%的高龄农民工没有建立健康档案。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巨大调整的背景下,许多高龄农民工不仅“养儿防老”的愿望没有达成,无法安心退休享受家人亲情的陪伴,甚至可能因为下一代的经济窘境还要继续背负养家糊口的重要责任,这让高龄农民工的健康问题更加雪上加霜。
二是参与受限加剧融入难题。首先是融入难,据《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有65.1%的进城农民工没有参与过所在社区的活动,有83.9%的进城农民工没有加入任何工会组织。这导致高龄农民工难以融入务工地区的城市生活,无法有效享受各类社会组织对其生活的服务、帮助。其次,当前高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日常文化参与以打麻将、扑牌、手机游戏等娱乐活动为主,又缺乏家人陪伴,精神空虚是常态。虽然当前短视频的火爆为高龄农民工的娱乐活动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但也无形中加大了高龄农民工的各类风险,9名犯罪嫌疑人通过短视频冒充他人诈骗老人30余万元的案例犹在眼前。同时,由于高龄农民工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低,普遍还存在“逆来顺受”等不当观念,无法通过各类社会途径有效表达自身困境和需求,加剧了其养老困境。
三是保障缺失难卫社会权益。社会老龄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在养老院等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场所适老化改造、老龄友好型社会的打造等方面的建设和保障措施不完善,也缺乏针对高龄农民工的经济帮扶措施,且社会还普遍存在对高龄农民工就业歧视。在部分社会保障措施的设计中,还存在对不同性别、身份高龄农民工的差别对待。例如,调查数据显示高龄农民工中女性数量远超过男性数量,但是女性的法定退休年龄为55岁,较男性早5年,导致女性农民工往往少缴5年社保,还要等待55—60岁的间隔期才能领取养老津贴。最关键的是城乡差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标准高、待遇好,农民工却由于岗位变化和地域流动频繁,社会保障的续缴困难,致使大部分高龄农民工每月只能领取“55元+本地政府补贴”的基础养老金。除此之外,农村医疗保险缴费较多,但报销门槛高、程序复杂、报销限制条件严格,使高龄农民工难以真正享受到政策福利。
二、破解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境的政策建议
一是要建立农民工健康管理机制,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应建立农民工健康动态管理机制,定期为高龄农民工提供体检和慢性病筛查服务,普及慢性病预防知识和治疗优惠政策,提高农民工健康意识。应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降低高龄农民工的医疗费用负担,控制农民工慢性病发展。应构建高龄农民工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通过整合城市社区资源,打破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提供方式,鼓励非营利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高龄农民工的养老服务,降低高龄农民工的养老成本,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益和质量。可以探索高龄农民工互助养老模式,利用集体设施和国家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兜底优势,为高龄农民工提供归属感和精神慰藉。应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提升高龄农民工就业水平。通过专业领域就业技能培训,提升高龄农民工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高龄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可以鼓励有意愿的高龄农民工返乡创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也享受农村养老收入和乡村振兴政策支持。
二是要完善人口管理机制,提高农民工社会融入。应各类制度设计层面逐步消除城乡排斥现象,向高龄农民工宣传城市生活的知识理念,积极传达各类社会活动事项,保障高龄农民工在流出地可以享受各类社会服务。可开展农民工劳动时间排查,为仍在高强度工作的高龄、超龄农民工家庭提供帮扶。应严格规范农民工劳动时间,监督企业加班补贴发放,改善高龄农民工劳动环境。可通过基层社区或单位对高龄农民工生活状况进行摸排,及时了解其家庭医疗、教育、就业辅导等多方面需求。要增强工会服务农民工的意识和水平,扩大农民工的工会参与,搭建高龄农民工与社会的沟通渠道。要积极推进农民工文化驿站建设,挖掘本区域内农民工精神文化特色需求,增加适合当地农民工的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农民工文化驿站,丰富农民工业余生活。
三是要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保障高龄农民工权益。最核心的是,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民工养老提供强力支撑,要切实保护农民工从承包地获得收益的权利,让土地能够成为高龄农民工养老的最后保障。应加快高龄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和相关政策出台,严格监管农民工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规范解决高龄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其他兜底性保障问题。可鼓励市场化养老公共服务进入农村,为外出“返乡”高龄农民工提供优质养老服务。应推进城乡养老公共服务及配套均衡化,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筹资、分配、使用制度,提高养老金使用率,逐步统一城乡特殊群体福利,使高龄农民工无论是“返乡”还是“留城”都能享受和所在地质量一致的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及配套。应关注并逐渐缩小养老保险中的性别差异,提高女性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缩小男女进入养老保障时的差距。应打破部分职业、行业的性别隔离,更好地解决高龄女性农民工贫困化问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18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