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1978年,改革之风自农村而起,“包产到户”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历届三中全会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推进到关键节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进一步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农村改革又遇新契机。“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要浓墨重“才”,在聚才,用才,育才三方面下大功夫,奋力谱写农村改革“兴”篇章。
“归燕还巢”聚人才,激活农村改革“一池春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调“优”产品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新”产业体系。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支能够打破传统生产经营理念的新型人才队伍。“新农人”包括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务农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农村内部的带头人等。他们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尤其是一些农业学毕业的大学生,不仅对乡村怀有深厚的感情,更有报效桑梓的热情,是乡村振兴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资源。各地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因地制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搭建舞台“筑巢引凤”,助推“新农人”成为“兴农人”,激活农村改革“一池春水”。
“不拘一格”用人才,靶向农村改革“精准发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过程中,人才是主体。资源“引”人才,人才“聚”资源。“95后”张桂芳毕业后高票当选村支书,回村拉赞助修路、建篮球场、绘墙画,使三家村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力,“灰头土脑”也能蜕变成“彩虹村”。各地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举荐人才不拘一格。“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只有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用好“指挥棒”的激励作用,完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任用机制,营造容错纠错包容氛围,让干部放开手脚大胆闯,真正让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
“因材施教”育人才,保障农村改革“不竭动力”。“人材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难点在自产人才。随着近年“普职分流”宣传推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为社会就业目标。各地需要培育本土学生的职业兴趣,加深其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感,培养一批立志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依托产业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建设一批人才培养基地,结合人才需求针对性开设课堂培训、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外出观摩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村庄是教室、村民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训模式,培养出更多的“田秀才”和“土专家”,让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下枝头上,保障农村改革的“风筝不断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17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