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基层减负的“破”与“立”

    近日,党中央召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基层减负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道“压轴题”,党员干部只有把握其中“破”与“立”的解答“密钥”,破除“弹簧效应”“言而不行”“隔靴搔痒”,激发培树减负的“动能”“本能”和“效能”,让基层减负难题迎刃而解。

破“弹簧效应”,狠抓“事”的精简,立“减”的动能,规范化运行“松绑”不“松劲”。“基层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这既是基层干部偶尔挂在嘴边的无奈话语,也反映出基层“车重马累”的现实问题。基层减负已然刻不容缓,但其背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反复性、隐蔽性和顽固性,导致长期以来,基层减负如同“弹簧”,“一抓就好转,一松就反弹”的现象时有发生。要把基层减负当作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来打,利用“滥挂牌”专项清理和“回头看”行动,全面为基层清牌“瘦身”,明确村级组织工作事务范围,严格落实精文减会、报表备案、网格优化等制度,划分好权责“分界线”,让基层运行更加规范有序。切实破解“运动式治理”“命令式手段”,以“一抓到底”的决心和“一竿子插到底”的作风,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破“言而不行”,匡正“干”的导向,立“减”的本能,实绩化督考“减负”不“减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今年以来,领导人3次出京在天津、湖南、重庆等地一线调研考察基层减负情况。近年来,虽然各地为基层减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部分地区,仍存在“干打雷不下雨”的现象。往往学习讲话多、分解动作少;突击式应付多、常态长效少,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起来轻飘飘”。要优化考核考评机制,以“实绩化督考”树立更加鲜明的实干导向,营造“重实绩、重担当”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倒逼基层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从思想根源上谋转变,激发“减负不减责”的本能,切实解决基层减负“只吹号角不冲锋”的问题。

破“隔靴搔痒”,做强“人”的支撑,立“减”的效能,精准化选育“添力”不“添堵”。“年年减负年年负,层层解压层层压。”这既是基层流行的一句玩笑话,却也折射出基层减负“不敢动真碰硬、浮于表面”的困局。有些地区担心减负后工作效果“打折扣”,区域性竞争“落下风”,制定措施起来“投鼠忌器”,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队伍缺乏活力,能级不够,缺乏减负的“底气”和“魄力”。要始终坚持“标本兼治”,推动“减负”和“赋能”两手抓,两手硬。要持续锻造村级“头雁”梯队,打造乡村干部“成长矩阵”,通过建立人才“储备池”、打造“实训基地”、选派乡村干部赴先发地区跟班挂职等手段,为基层一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有效破解基层“无人可用、能人匮乏”的困境,真真切切为基层减负赋能,从源头上为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谋实事、抓落实、促发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16741.html

(0)
选调生选调生
上一篇 2024 年 8 月 18 日 上午12:36
下一篇 2024 年 8 月 18 日 上午12:56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