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网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发表了重要文章。文章中强调,要以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绚丽的色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明是座枝繁叶茂的森林,文化和自然遗产则是蜿蜒在森林中的溪流,文化和自然遗产为中华文明带来连绵不断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又反过来丰富了文化和自然遗产。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守护、创新文化和自然遗产这条“活水”,让活水汇聚中华文明的磅礴力量奔向将来。
接续发展、砥砺前行,引渠“少壮工夫老始成”的传承活水,接续中华文明的“昨天”。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延绵不断五千年,“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汉服文化四处盛行,品茶文化遍地开花,登五岳、赏林园、游展馆这类回顾历史、体验文化的活动越来越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脍炙人口的民间文学、百花齐放的传统艺术、出神入化的中华技艺、习以为常的民俗节日、巧夺天工的园林宫殿、鬼斧神工的自然风景、寥若星辰的奇珍异兽,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穿越了千百年已经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文化传承,讲好中国故事,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出圈出彩,要加强宣传,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们加入其中,要充分连接好中华文明的过去和现在,消除文化折扣、解决信息失真、打破传播壁垒,让文化强国的时代巨浪奔腾向前。
继往开来、广厦之荫,扩宽“万岭奔腾云气聚”的守护活水,灌溉中华文明的“今天”。绚烂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名片,承载着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保护是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的应有之意,需要树立保护为先的思想观念,要强化教育普及,把保护观念深入校园,教育青年提高保护意识,培养文化自觉。鼓励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文明内涵,在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同时,坚持制度护航,要完善法规与监督机制,构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体系。要重视培养专业、勤劳、担当的人才参与考古、文物保护、历史研究等领域,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我国珍贵的“传家宝”,要在继承中发扬,发挥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经济和人文价值,更要顺应自然,谋篇布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和自然的宝贵财富。
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积蓄“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活水,开源中华文明的“明天”。物色自为新,新诗巧起尘。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活水也会变成死水,坚持“开源”文化和自然遗产这条活水,是增强中华文明旺盛生命力、提高影响力的关键之一。传承、守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同时,要持续创新,让中华文明走出国门,擦亮文化和自然这张“名片”,吸引更多国际目光,让世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们应当注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元素,开发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形成品牌效应。要重视创新展示方式,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推出VR、AR、数字化展示,增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风、国潮等优秀的代表中华文化的文旅产品风靡世界,我们要抓紧这波浪潮,持续推进中华文化、生态、科技和产业的多元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链。党员干部们应当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机制,加强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完善用户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文化和自然遗产创新需要聚焦重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元化的需要,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文明持续流淌在历史长河之中。
(南平市松溪县茶平乡赵永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1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