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稳定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运民生。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必须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保障粮食稳定安全,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的更牢、成色更足。

保障粮食稳定安全,要加强耕地保护。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一方面,要严保耕地面积。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上,形成“田长制”,将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到人,建立层层有责任、基层抓落实的保护机制。同时,开展专项监督,加强用途管制、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土地复垦利用。必须要在耕地问题上慎之又慎、严之又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另一方面,要提升耕地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酸化等退化耕地治理,实施耕地有机质保护行动,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让零散土地变成适宜耕种、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规模化现代化的良田。同时,不断完善农业配套设施体系,突出抓好灌溉区等水利设施建设合改造升级、农田水利设施补短板,让每一寸耕地都能成为丰收的沃土。

保障粮食稳定安全,要加快种业振兴。“良种一粒千钧重”,实种源自主可控关乎核心利益,必须要突破种源“卡脖子”的难题。通过建立健全“三农”实验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入企业进行种业技术攻坚,并积极联动高校、科研院所,强化产学研用相结合,从而集中力量补短板、强优势、破难关。依托农业科技技术平台,以平台引项目、招人才,提升创新的积极性。在种子的遗传育种理论、培育技术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上实现质的突破,向着种业自主可控、自立自强的目标不断迈进。

保障粮食稳定安全,要推进科技兴农。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以技术创新促进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不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走好高质量粮食安全之路。一是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农业数据资源,更广泛的农业数据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更贴心的智慧农业服务,从而突破农业资源环境限制、提升农业发展的效益。二是要推动农技人员下沉到农村基层,投身农业试验示范一线。通过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科技小院农技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科技壮苗行动,推动更多农技人才、专家指导组走村入户,了解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技术帮扶,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保障粮食稳定安全,要优化经营模式。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体系,是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内在需求。推动现代化、规模化经营,抓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主体发展,培育更多新型经营培育主体,探索“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从而有针对性的在农产品生产、管理、经营,形成精细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提升专业化农业服务水平,形成现代化组织优势,带动农民共同发展,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保障粮食稳定安全,要提供政策支撑。粮食是种出来的,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这就要求,需要不断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打出惠农强农的“组合拳”,切实保护农民收益和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不仅要持续推进最低价格保障,落实好种粮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等补贴的有效落实,还要发挥好农业保险的作用,由保生产环节向保全产业链条拓展,提升农民种粮的抗风险能力,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从而更好的践行发展“稳”字当头的要求。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保障粮食稳定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务必脚踏实地,将农业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使大国粮仓更丰盈,让中国饭碗端的更牢,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16058.html

(0)
选调生选调生
上一篇 2024 年 8 月 12 日
下一篇 2024 年 8 月 12 日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