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乡村处于现代化的转型浪潮中,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随着社会变革发生着深刻改变。目前,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还存在多处尚待打通的现实梗阻,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是农民主体性的缺失。农民是农村生产的主体,但在农村振兴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相对较低。一方面,由于农村土地屋性的特殊性,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导致农民在土地使用权、经营管理自主权等方面缺乏主动权。农民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相对较少,缺乏创新精神和主动性,往往以传统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农业生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农民主体性的缺失成为制约农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缺失。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更是传承乡村文化的主力军。一方面,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参与建设的主体意识薄弱,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在内心深处缺乏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由于农村存在教育质量问题,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只有少数,也正因为农民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往往不能以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乡村文化。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或走出乡村在城市安家,乡村出现“空心化”,接踵而至的就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青年人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多青年人选择走出乡村,乡村文化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
要解决乡村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
一是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精准挖掘乡村文化的“特色符号”,依托于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蓄力。其次,开展更多乡村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让优秀文化在不知不觉间滋润人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最后,基层组织深刻展开调研,提供更多优秀且符合人民需求的文化产品,由“供给主导型”转变为“需求主导型”,完善公共文化产品供求模式,着力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是增强农民主体实践能力。在乡村振兴中应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培养出有文化、存大志、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同时,要转变农民的价值观念,让他们知道新型职业衣民兼备职业类型和身份标签双重属性,职业化是专业化的体现,身份标签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同。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comment/13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