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札记:我在基层“闯关升级”的那些日子

2022年10月,我背着行囊来到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龙元村,开始了我的基层选调生活。从皖A到皖N,从家乡到异乡,从校门到机关,从熟悉到陌生。回忆角色、身份、环境的变换,让如今的我觉得一年半的基层生活如同一场“闯关游戏”,而我在基层经历的碰壁、面对的难题、受到的挫折便像是一道道游戏“关卡”,只有在“绞尽脑汁”打败那些“怪物”后,才能够“通关升级”、看到下一站风景、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一关:决心勇闯“语言关”,“异乡人”变成“一乡人”。

在未正式入职之前,我笃定“语言关”一定不会成为工作的障碍。因为家乡与工作地的地理距离并不遥远,便自信认为方言也是差不了太多的。没想到,刚入职的第一天就迎来“羞愧一刻”。犹记得村书记让我旁听支委会并做会议记录时,我因完全听不懂当地方言而哑口无言、捉襟见肘的场景。为了尽快攻克“语言关”,我便拿出两大“法宝”:第一,学会“理解”。从那以后,我便成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小跟班”,下村入队、宣传政策、化解矛盾、春耕秋种,他们走到哪我便跟到哪,在一旁默默观察交流互动,认真记录常用问候语。不久之后,我也能听懂对话的十之八九,但离“出口成章”还有很远距离。第二步,学会“表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是光靠听、看是远远不够的,我深知需要实践才能取得更大改变。于是我便充分发挥自身外向的性格,积极主动走到群众中去,拜同事、村民为“老师”,来让他们指出发音不当之处。久而久之,我既学会了方言,也逐渐拉近了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早已褪去了对方言的陌生,能熟练地说一口地道方言来与村民们进行交流。终于,我从“异乡人”变成了“一乡人”。

第二关:耐心勇闯“业务关”,“局外人”变成“局内人”。

2023年2月,我开始接触材料写作工作。刚开始,由于业务不熟悉,同时也缺少大量的文字积累,面对写材料这个“瓷器活儿”,“懵懂、没底、但无退路”是真实写照,导致撰写的材料经常被领导改成“花脸猫”。那段时间,我常常羡慕办公室的“笔杆子”们,为什么他们随笔一提就能妙笔生花。直到我也耐下性子、坐稳板凳,经常看见他们总是走得比别人晚、来得比别人早后,才明白“灵机一动”也许从来就没那么容易,也是他们在勤劳间告诉了我什么是对专业的追求与执着,也正是因为他们敬业、专注、细致的品质一直感染着我,影响着我,塑造着我,不断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才让我也成为了“一束光”。也许世上从来就没有那么多空谈的“诗和远方”,只有“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才能“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从那之后,我便学会在工作中学习,将学习融入工作,及时了解上级政策文件和相关解读材料,认真对待每一份材料,也甘于将娱乐、放松的时间,用来“深耕”在电脑前。终于,我慢慢地从“马大哈”变成了“计较人”,从“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

第三关:真心勇闯“实践关”,“手上事”变成“心内事”。

作为一名初出校园不久的选调生,我深知实践是最好的成长礼,基层是最好的“蹲苗田”,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但当我真正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方才明白“实践”二字的真正含义。仍记得有次值班接听电话,有村民反映自家门口路灯不亮,导致出行不便。当时因为手头有其他紧急工作要处理,便没有再过多询问,只是嘴上答应会立马进行反馈,转头却因其他事务而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几天后,有位老奶奶一瘸一拐地走到村部来问村书记:“为什么自己打了电话也没有人来修路灯?导致自己差点在家门口摔了一跤。”面对老奶奶的质问,在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了“无地自容”的感觉。我连忙向老奶奶道歉,说明是由于自己粗心大意,没有及时反馈落实,把“说了”当成“做了”。后来,村书记便一同带着我去找工人维修,让老奶奶家门口的路灯重新亮了起来。“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自那以后,我便明白“实践”绝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知行合一,要在每一件小事中见精神、每一次磨炼中见品质。在面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时,要把心贴近群众,要狠抓落实,既要有不过夜、不拖沓的劲头,也要有不打折扣、不留水分的干劲,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让群众满意。终于,我将“手上事”变成了“心内事”。

刀须在石上磨,人须在事上练。在基层,我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我勇闯关、明使命、增韧劲、强担当,我不断拔节向上、向阳生长。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龙元村选调生 谢悦)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6500.html

(0)
先锋 文汇先锋 文汇
上一篇 2024 年 7 月 2 日 下午11:57
下一篇 2024 年 7 月 3 日 上午12:00

你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