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蝉鸣到冬风,从酷暑到严寒,转眼间,我从“闽硕士生”到“皖选调生”的角色转变已三月有余,朝霞夕阳见证了我与村子的共同成长,鞋底泥土承载着我与群众的纸短情长。在驻村的百日里,我一路闯关,一路收获,“褪”去了书生气,“驻”进了群众心……
从“迷茫”到“笃定”,以“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初心勇闯“思想关”。记得刚到村子的那段时间,我经常会怀念过去的大学时光。相比于城市的繁华喧嚣,基层更多的是“鸡鸣狗吠”“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作为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我本硕期间所学专业皆与机械相关,驻村工作给我更多的感受是“使不上劲儿”。迷茫一段时间后,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心态,同时想起自己在选调生招录面试时所说:“在工作中,我会时刻牢记入党时的坚定去服务基层。”我开始从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学起、做起,努力让自己“回到正轨”。文字功底薄弱,我就每日学习先锋文汇上的优秀文章,掌握其背后的框架逻辑,领悟其中的“巧词”“妙句”;语言沟通困难,我就主动向村“两委”和群众“拜师学艺”,在“旁听”和“提问”中恶补我基础薄弱的“方言课”;专业不对口,我就利用闲暇时间,和群众交流通用机械知识,力争为所学专业找到“用武之地”……当撰写的文章第一次获得“编辑推荐”、能够用方言与群众轻松进行交流、看到群众利用机械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我成就感满满,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同时也更加坚定亲民为民的初心。
从“他乡客”到“贴心人”,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恒心勇闯“信任关”。在起初的入户中,村民们并不是很相信我:“你学历这么高咋到村里来了,是为了镀金吧?”“你们都是来走过场的吧?两年后就得走。”“我们有问题会直接问村干的,不用你操心哦。”……每每听到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让村民们尽快接纳我,我开始俯下身子,迈开步子,主动学习村“两委”的“处世之道”,努力撕掉自己“高学历”“过客”等标签。在入户走访中,我耐心了解村民需求,在倾听与聊家常间答疑解惑、出谋划策;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我主动到村民家门口挥舞扫帚,清除影响出行的占道“垃圾”,加固破败的鸡圈等设施;在村级集体经济中,我戴上草帽,穿上胶鞋,在果园基地里除草引水、到薏仁米基地中收割装袋……村民们见过我扑灭山火时的灰头土脸、防汛抗灾中的整身泥泞、帮剥茯苓皮后的满手伤痕……渐渐地,我从“那个谁”变成了亲切的一声“妹”,听到更多的是“妹,我家孩子马上要考研了,你是过来人,帮我辅导辅导她。”“妹,我女儿给我从网上买了个太阳能灯,能帮我安装下吗?”“妹,中午有空来我家坐坐哦,今天做了蒿子粑粑。”……
从“门外汉”到“多面手”,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勇闯“本领关”。当我调整好心态,获得群众信任,打算大施拳脚干出一番“事业”时,却发现“三门干部”成了自己的最大阻碍。“一链三单”、图斑调整、产业奖补……一个个专有名词让我云里雾里,无从下手。起初在面对群众提问时,我都直接咨询村“两委”,当群众提出新的疑问时,我又愣在原地,久而久之,找我的群众越来越少了。自那以后,我努力学习业务知识,通过问领导同事、咨询镇上业务专员等方式把各项民生政策弄懂弄透,掌握群众可能关心的每一个细节。同时化身村“两委”的“跟屁虫”,领悟他们在解决“家族矛盾”“移风易俗”“情感纠纷”等棘手问题上的方式方法,从而积累工作经验的“富矿”。“大爷,这里是生态红线,不能建房的哦。”“大娘,现在有个‘初创’补贴政策,我看您儿子符合条件,我这就来申请。”“大叔您先别急,我马上帮您申请临时救助。”……通过不断地“自我充电”,我的业务能力也在与日俱增,各项民生政策都了然于心,在回答群众提问时也胸有成竹,真正能够独当一面了。我所在的村辖37个村民组,共计909户,居全镇首位,相信通过将脚印留在每一农户家中,时刻铆足“决心”劲,不断地办实事、解难题,自己定能练就更高本领。
提笔至此,已是夜深,突然想起脱贫攻坚剧《江山如此多娇》中濮泉生的一句台词:“扶贫不是涂着昂贵的口红,喊着廉价的口号。”是的,选调生扎根基层也绝非是句口号,而是要用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愿我们都能不负期许,从“心”出发,一路拔节向上,闯关升级!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来榜镇来榜村选调生 冯龙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2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