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距离我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已有一年时间,现已如期“转正”。从城市到乡镇,从学生到选调生,这一年来,我立足岗位、恪尽职守,涵养“基层肥料”,过“三关”,克服了“水土不服”,不断在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谨以此篇,与广大青年基层干部共勉,初心不忘来时路,山高路远自有程。
攻破“心理关”,成为“本地人”,让信仰在“扎根基层、矢志不渝”中反复淬炼。为了响应党中央号召,我在大学毕业时毅然决然报考了基层选调生。但是理想和现实往往有一定差距,出生、成长都在城市的我,习惯于城市化的工作方式和生活节奏,难以适应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也有过最初的“心理落差”。在那段时间,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陪伴我度过,让我在思想上补了钙。习近平总书记年仅15岁就到陕西梁家河去插队落户,但他并没有因为孤独陌生的环境失意,而是自觉接受锻炼,成为乡村中的一份子。习近平总书记的例子为我指明了成长的方向和路径,更是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广大青年基层干部要在反复淬炼心中的信仰,时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才能在基层和人民中不忘初心、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过好“语言关”,学会“本地话”,让初心在“贴近群众、融入群众”中永葆本色。大部分年轻干部都具有文化高、视野宽、头脑活,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物快的特点,但往往因为离开学校时间短,实际工作经验少,而给人以“书生气”重,不接“地气”的感觉。在驻村期间,为了推广农业新技术、宣讲新政策,我准备了详细的文字报告,但村民对报告内容并不感兴趣,很多村民听不懂专业术语,也不明白这些技术和政策的实际好处,导致推广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努力在语言上“充电”,以乡音乡情的土话代替照本宣科的官话,与群众拉近了距离,才能够聚民心、察民情、纾民困和惠民生。广大青年基层干部要永葆初心本色,多进田间地头,少在机关大楼,多使用方言土话向人民群众学习,主动了解当地的生产生活情况、文化习俗,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在尊重、学习、依靠人民群众中让党和人民事业稳步发展。
越过“发展关”,干好“本地事”,让工作在“求真务实、踔厉奋发”中持续推进。现在年轻干部普遍缺乏农业生产基本常识和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在工作中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回想起初来乍到的我,分不清玉米和高粱,更无法准确辨识小麦、稻谷等常见农作物的外观特征,更难以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技术,便不能真正开展基层工作。于是,我主动走访入户,与群众坐一条板凳,亲身参与农业生产和管理活动,加深了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火热的基层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形成了多篇关于农业产业的调研报告,并同村两委班子一同申请到150万中省扶持资金,让“驻村”变“助村”。广大青年基层干部要不断巩固奋进的决心,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更要扎根基层实践,了解民生疾苦、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融合等各方面情况,让工作体现出创新性、科学性、规律性和时代性。
(四川省富顺县怀德镇选调生 怀德镇安怀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何洲宇)
本文信息源自 共产党员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hidao.biz/vanguard/13504.html